
看到宁波凯越集团那封“三年外派万名卧底”的内部邮件,第一反应是后背发凉——这年头居然有企业敢把商业谍战当KPI写进公司战略?总裁汤某那句“如果有幸不再成为同事,欢迎报名当卧底”的措辞,简直像黑帮片台词,透着一股“干完这票就金盆洗手”的江湖匪气。更讽刺的是,这家公司前脚刚高调宣传离职员工因窃密被判刑,后脚就鼓动在职员工重蹈覆辙,这种“严于律人,宽以待己”的双标操作,堪比小偷开班授课教防盗。
#图文打卡计划#其实职场卧底现象并不新鲜。有人为创业偷师学艺,有人被派遣窃取情报,但像凯越这样把“万人间谍计划”白纸黑字写入邮件的,堪称魔幻现实主义。法律红线早画得清清楚楚:《刑法》第219条明确定义侵犯商业秘密罪,以欺诈手段获取商业机密妥妥踩雷。而凯越至少有7名前员工正因商业侵权被立案调查,其中朱某转移专利的案子甚至可能改写司法判例。明知违法仍顶风作案,与其说是商业策略,不如说是管理层对法律的无知傲慢。
这种“卧底文化”最毒害的还是企业根基。当公司把员工当007培养,表面看能快速获取对手情报,实则埋下三重恶果:一是让员工沦为“人肉窃密器”,一旦案发个人职业生涯尽毁,公司却可切割自保;二是扭曲竞争生态,就像某电商平台核心代码被卧底窃取后,三年研发成果瞬间归零;最致命的是腐蚀企业文化——当“潜伏能力”成了晋升标准,谁还愿意踏实做产品?长此以往,企业将彻底丧失创新基因,变成靠偷窃续命的行业寄生虫。
真正值得玩味的是舆论场的撕裂。有人搬出“商场如战场”洗地,觉得卧底是“行业潜规则”。但健康市场从来靠阳光下的较量:华为没靠间谍成巨头,老干妈守着配方也能打天下。凯越事件像面照妖镜,照见某些企业困在“捷径依赖症”里无法自拔——营收下滑就想着抄近道,却忘了信任才是最长久的商业资产。毕竟当客户知道你的新品来自对手档案室,谁还敢把合同交到你手里?
说到底,那封万人卧底邮件或许只是高管的口嗨,但它掀开的商业伦理疮疤值得全行业警醒。企业竞争可以激烈,但不能下作;员工可以是战士,不该当炮灰。如果哪天年轻人求职要先签“潜伏同意书”,这样的商场,和黑社会有什么区别?